■ 记者 赵宇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呀打不尽……”2009年,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音乐学院师生们去新生鄂伦春族乡采风的时候,曾经遇见一位年逾六十的老奶奶,一个人独自坐在路边,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在用鄂伦春语哼唱着这首《鄂伦春小唱》,老人喃喃自语:“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最后一批听我唱歌的人。”
鄂伦春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民族,音乐与舞蹈赋予他们创造的灵魂。当我们听到这首优美动听的《鄂伦春小唱》时,不禁想起神秘的鄂伦春人别具一格的民族个性,想起大自然给予中国最后狩猎民族的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鄂伦春族人口不断迁徙,民族不断融合,加之“口传心授”传承的局限性,如今会讲鄂伦春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华丽的民族服饰、古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民歌舞蹈、传统的体育项目、特色鲜明的民间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鄂伦春族一些珍贵的东西正在走向消亡。
民族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服务社会发展,已成为高校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在新生鄂伦春族乡建立艺术实践教学基地,搜集、整理、传播鄂伦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研究、创新鄂伦春民族艺术作品,开发、建立、完善鄂伦春民族音乐教学课程……一场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鄂伦春民族音乐的行动已在北疆高校全面展开……
滋养民族文化血脉 扎根生活沃土传承
民族文化的巨大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族文学到音乐、舞蹈、绘画等民族艺术,都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正是这些民族艺术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才得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丽多彩。
鄂伦春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游猎民族之一。“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族人大部分生活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因为他们精骑善射,所以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极具民族特色的游猎习性和传统习俗文化的双重作用之下,鄂伦春族的传统音乐也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魅力。
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乡,又名新生鄂伦春族乡,是一个位于小兴安岭北麓沾河之畔,山水相依、风光秀美的鄂伦春族聚居村落,那里独具特色的鄂伦春民族文化为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但是,鄂伦春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一些民族艺术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行为来传承。想要继承和发扬鄂伦春族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歌唱魅力,只有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为濒危的鄂伦春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2009年,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在新生乡建立了艺术实践教学基地,学习鄂伦春民族原生态歌曲,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民族优秀音乐遗产。2011年3月,学校要开设地方渗透类选修课——《鄂伦春民族音乐》,由于国内没有相关教材,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音乐学院教师关志英在开设课程前来到新生乡收集、整理资料,并拜鄂伦春民族艺术“摩苏昆”的发掘人孟淑珍为师。孟淑珍老师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的采集人、译者,曾记录了鄂伦春百余万字的口碑资料,合成留存了近五十盘录音资料(磁带),翻译了近百首民歌,整理出几十篇民间故事。孟淑珍老师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关志英,帮助指导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的师生们开展更专业的教学和排练。
因为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这门课最困难的就是不能精准地用鄂伦春语教授学生演唱。在结识孟老师之前,学生们都是用汉语演唱鄂伦春歌曲,为了更好的教授鄂伦春音乐,授课教师关志英开始向孟老师学习鄂伦春语,加之自己创新的一些符号来教授学生们鄂伦春语言中的特殊发音。教学过程中,拿不准的发音,师生们就会向孟老师请教,孟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反复为师生们纠正发音。当师生们每每向孟老师致谢时,她都会拉着师生的手说:“要说感谢的是我,感谢你们能让先辈流传下来的美妙歌声继续传承下去。”受孟老师的影响,师生们在学习鄂伦春歌曲时也都会将发音置于首位,力求唱出的歌词准确无误。此外,为了让学生们能更深入地学习鄂伦春民族音乐,音乐学院组织师生们多次赴新生乡进行实地学习考察,参加当地的民族节日演出,向鄂伦春艺术家现场学习音乐、舞蹈技艺。
经过七年的探索和钻研,关志英老师收集了大量鄂伦春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整理留存,并运用于《鄂伦春民族音乐》教学工作中。目前,该课程已开设了包括柬达温、吕日格仁、萨满调、摩苏昆四大类的鄂伦春民歌教学,口弦琴演奏等器乐教学,并在课程中加入了对调式调性、节奏节拍、衬词歌词等方面的分析,同时围绕饮食、服饰、婚俗、丧葬、礼仪、禁忌等方面对鄂伦春民族文化进行深入讲解。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把本土化的艺术资源与当代先进的民族艺术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来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民族音乐。从2008级到2015级,选修《鄂伦春民族音乐》课程的学生多达317人,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鄂伦春语言演唱18首传统民歌、2首小型摩苏昆选段、5首当代创作作品、1首绕口令儿歌,该课程的教学成果也逐步显现,在今年8月省教育厅举办的2017年黑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演唱的歌曲《鄂伦春族婚俗幽默歌》《那列木·他日阿哈》在全省各高校报送的93个艺术表演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评委高度认可,取得了声乐专业组三等奖的好成绩,并获得由教育部主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资格。
夯实理实一体模式 培养文化传承人才
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鄂伦春民族音乐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传递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又要塑造一代新人。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开设民族文化选修课,在民族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着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
由于《鄂伦春民族音乐》是选修课程,所以每年的3—7月课程结束后,喜欢鄂伦春民族音乐的学生们就没有机会再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9月,音乐学院成立了鄂伦春民族音乐艺术团。社团成立之初,只有几个热爱鄂伦春民族音乐的学生参加,于是师生们便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抓紧排练,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扩大社团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在师生们的辛苦付出和不懈努力下,社团逐渐壮大,目前社团已有35名学生,均来自音乐学院,鄂伦春民族音乐艺术团今年6月由院级社团升级为校级社团,面向全校纳新招生。
没有华丽的舞台,他们依旧辛苦排练,日复一日地追求将鄂伦春民族音乐尽善尽美地展现;没有排练的场所,他们就将教室的桌椅挪开,等到排练结束后再把桌椅挪回原位,以免影响第二天教室的正常使用。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有坚持,梦想总会实现。在音乐学院全院师生的努力下,6月11日,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鄂伦春民族音乐专场演出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这场演出既是学校推进鄂伦春民族音乐现代传承的汇报展演,也是音乐学院师生们近一年学习实践成果的展示,演出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各地鄂伦春族艺术家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民族艺术家白娟评价说:“整场演出,我没有看字幕的歌词大意,孩子们唱出的歌曲就是我们鄂伦春族的音乐,我为这场演出准确的鄂伦春语言打95分。”演出结束后,师生们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为曾经的付出感动落泪,为能够完美呈现自己热爱的鄂伦春民族音乐喜极而泣。
演出结束后,学生们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因为喜欢所以热爱,我爱鄂伦春族人民纯朴豪迈的性格,我爱鄂伦春民族音乐洒脱不羁的表现形式,我要为台上每一个淋漓尽致演出的‘鄂伦春同胞’点赞!”“我不是鄂伦春人,但我会用鄂伦春语演唱鄂伦春民歌,感谢学校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又掌握了一门民族艺术,我一定会将鄂伦春民族音乐传承下去。”“我们艺术团里的35个人分别来自黑龙江、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山西、内蒙古、四川、江苏,日后我们也会将鄂伦春民族音乐传唱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让更多人听到鄂伦春民族的声音,爱上这个勇敢善良的民族。”
在众多的感言中,有一个女孩的话语最为特别:“作为一名鄂伦春女孩,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完成了鄂伦春民族音乐专场演出,当我听到伙伴们近乎完美的鄂伦春语发音、看到他们娴熟准确的舞蹈动作时,我感受到了家人一样的温暖,今天我们都是鄂伦春人的骄傲。”这个女孩就是新生乡第一任女乡长、鄂伦春艺术团团长莫桂珍的外孙女,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的蓝梦迪。蓝梦迪是黑河地区唯一一个学习音乐专业的鄂伦春族女孩,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实践演出,她都会比其他同学更刻苦、更认真,因为她知道,她体内流淌的是鄂伦春民族的血液,她更应该肩负起保护和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传承重任。“课堂上的知识让我对本民族的音乐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我可以把老人们教授的唱法与音乐专业知识相融合,这让我能够更快更完整地将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而且除了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外,学校还带领我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这也为我们学习鄂伦春民族音乐提供了更多的采风和实践机会。”蓝梦迪介绍说。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一直以繁荣边疆文化为己任,为黑河市各民族乡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乡培训文艺人才,指导艺术创作,带动少数民族文艺团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师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实践锻炼成长的机会。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其中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学院院长徐卫认为:“为了保证鄂伦春民族文化特有风格的纯正,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持续性,需进行民族音乐传承人的培养。而高校本身就是先进文化和精神的传播阵地,将鄂伦春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觉性,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能够更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活民族文化生命 在礼敬中转化创新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传递,它们的传承都需要有人来做,有一支不断壮大的队伍来做。”音乐学院教师党维波说,“传承,并非不能与时俱进,而是对“适宜”时代的敬仰,它需要我们通过传、帮、带,将这种文化留给我们的后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之发扬光大。”
由于鄂伦春民族的民歌传播几乎都是靠口耳相传,而近些年会唱鄂伦春民歌的老艺人多已过世,加之和外民族人通婚,生活习惯的汉化等诸多原因,鄂伦春民族音乐的传承现状很不乐观。为了抢救鄂伦春族民歌遗产,保护和发展鄂伦春民族音乐,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音乐学院对鄂伦春族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研究,现已立项7项省级科研项目,发表21篇学术论文,形成5份研究报告。
积极为地方做好文艺服务,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音乐学院师生多次参加地方各种文艺演出,配合新生乡完成了多届黑龙江省古伦木沓节演出。今年6月举办的第八届中俄文化大集篝火晚会暨“2017黑河市民艺术节”中,党维波老师策划排演的歌舞《欢乐的古伦木沓》,将美声、民族、流行三种演唱形式融入到鄂伦春传统民歌中,在艺术表现题材、风格、样式、切入角度上令人耳目一新,作品自首演后被广为传唱。面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开发性特征,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时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并进行音乐创新,使高等艺术实践教育和鄂伦春民族音乐创新有效对接,增强了鄂伦春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展现出鄂伦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开展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教学,学生们对鄂伦春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多篇毕业论文。同时,鄂伦春民族音乐的学习也为学生们的实习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如今,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已培养了八届熟谙鄂伦春民族音乐的学生,这些学生除了精通鄂伦春民族音乐演绎外,还具有分析、研究鄂伦春民族音乐的能力。毕业后,他们大部分回到了家乡,有的在当地担任了音乐课教师,有的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他们将工作中掌握的知识用于鄂伦春民族音乐演唱以及教学实践中,把在学校学到的鄂伦春民族音乐知识教给当地的群众或是学生,他们都成为了鄂伦春民族音乐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从“承”到“传”的角色转换,他们在鄂伦春民族音乐的传授方式上已不是原生自然的“教一句、唱一句”,而是加上了发声、对乐曲的分析和创新等内容,从这层意义上说,他们也可以称之为鄂伦春民族音乐的“新型歌者”。
传承民族文化就是延续我们的血脉,坚守民族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承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无论是新生的,还是既有的,皆是民族所创造的。而民族音乐,恰是悠久历史记录中亘古不变的旋律,由脚下这片土地所孕育,渗入每一代人的生命。贝斯特最奢华游戏平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渐以发展民族文化为优势,在黑龙江这片民族原生态文艺资源丰富的土壤中,始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边疆发展、弘扬地方文化为己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培育了新土壤,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搭建更高的平台。
我们希望,在人们越走越远的背影后,民族文化不曾被遗忘,而是以新的姿态,续写辉煌。